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鄧亞萍:性格決定職業生涯

她曾經被省隊、國家隊拒絕,然而她並沒有因此而卻步,相反,無數個日日夜夜似的流血流汗澆鑄出一個永不言敗,一切追求最高、最好、最快的巾幗英雄。
  有哲人說: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確的規劃,你今天站在哪裡並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邁向哪裡卻很重要。
  這樣一句話對於一般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句發人深省的格言罷了,而在鄧亞萍,這樣一句話卻代表著捨棄和重新開始的痛苦抉擇以及需要為此含辛茹苦的付出。
  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的過程中,她竟不合邏輯地把自己從一個運動員變成為一名令全世界年青人羨慕的劍橋大學的博士。
  對於一個從小就置身校園的莘莘學子而言,這樣的職業設計可能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可是,當人們知道鄧亞萍是一個從5歲就開始拿起乓乒球拍,知識功底和基礎十分薄弱的運動員時,不解、不相信和嘲諷都不約而同地湧上人們的心頭。
  在許多人看來,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設計,必須是在充分且正確地認識自身的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對自我及環境的瞭解越透徹,越能做好職業生涯設計。因為職業生涯設計的目的不只是協助一個人達到和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也是幫助他真正瞭解自己。
  鄧亞萍的職業生涯設計是不是違背職業設計規律的一次夢想呢?恐怕在鄧亞萍正兒八經地在清華讀書的時候,95%的人都會表示懷疑。實際上,因為基礎太差而無法按正常要求畢業的運動員大有人在。即使拿到了畢業證,人們也會認為這只不過是學校的一次照顧。從來沒有運動員像鄧亞萍一樣,從運動場起步,直至走上劍橋的校園。
  蓋爾.希伊在《開拓者們》中,通過一份內容十分廣泛的「人生歷程調查問卷」,訪問了6萬多個各行各業的人士,發現那些最成功和對自己生活最滿意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致力於實現一個其實際能力所難於達到的目標。
  鄧亞萍選擇了大學校園,選擇了劍橋,這些都是對於運動員而言,極其難以達到的目標。
  在這樣一場較量中,鄧亞萍沒有優勢。她只有自己的雄心和決心,一種不達目標決不罷休的氣概。鄧亞萍的成功告訴世界:性格其實是職業設計中最根本的職業錨。
  所謂職業錨就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他或她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和價值觀。而性格呢?卻決定了對職業的投入方式和投入力度。
  
  性格創造優勢
  鄧亞萍生於1973年,在父親的影響下5歲開始學打乒乓球。因為個子太矮一度被拒於省隊、國家隊的門外。
  面對省隊、國家隊的質疑和否定,鄧亞萍被迫比同齡人更早地站在了人生和職業抉擇的十字路口。是繼續打下去,還是轉行做個小學生去呢?對鄧亞萍而言,身體上的障礙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如何逾越心理上的障礙。
  認清自我是職業生涯發展的起點。
  面對外界的懷疑,她父親不得不認真地與鄧亞萍溝通:你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能夠把這個事情做好。
  鄧亞萍心裡憋足了勁,她曾經說:「我覺得從運動成績上來講,我不比任何一個人差,為什麼其他的人能進省隊,我進不去。那個時候就覺得,我一定要證明自己,自己是這塊材料,而且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當時有非常堅定的一種信念。當然了,你一旦有這個信念,你一旦做了這個決定以後,再苦再累也是願意的,因為你自己選擇了這個路,沒有人逼你選這個路。」
  她被河南省隊排除在外,只好進入鄭州市隊。可是,在10歲時,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鄧亞萍一舉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這樣,之前關閉的河南省隊的大門為之開啟; 1988年在全國乒乓球錦標賽上,鄧亞萍又一舉奪得女子雙打冠軍和單打亞軍,被選入國家隊。
  不服輸的性格挽救了鄧亞萍的運動生涯。著名的留學專家徐小平說,「一個人的能力不是別人評價出來的,而是自己顯示出來的;不是別人認可出來的,而是自己證明出來的。」很多時候職業的選擇,重要的不是周圍的人怎麼看你,而是你自己怎麼評價自己,這才是最關鍵的。

  
性格決定轉型
性格決定命運,鄧亞萍以自己的經歷印證了這一理論的有效性。
霍蘭德提出的「個性——工作相適應理論」認為,人的個性(包括價值觀、動機和需要等)是決定一個人選擇何種職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職業錨了。
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改變的,這一點在鄧亞萍身上表現得十分明顯。無論是在求學的過程中,還是在作運動員時,鄧亞萍總是認準了那個死理:付出超人的代價, 就有可能取得超人的成績。
在清華,鄧亞萍除了把自己的睡眠時間壓縮到最低限度外,連走路、吃飯時都在看書。她做作業和完成訓練課一樣,絕對是今日事,今日畢,毫不含糊。
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日子裡,她每天早上8點多從住地趕往學校上課。中午休息吃飯一個小時。下午3點半下課後,她又到學院的學習中心學習,聽磁帶,直到晚上8點鐘學習中心關門後才回住地。在住地,仍要堅持做作業和預習功課到深夜。
在諾丁漢大學,鄧亞萍修的專業是「中國當代研究」,這是個冷門專業,即便圖書館裡也不一定有相關材料,她必須在不同的圖書館和大學裡去找各種資料,每週都要開車走很遠的路。為了寫論文,鄧亞萍曾集中兩個月的時間把自己鎖在屋子裡,然後每天就著速凍餃子查資料、打文稿。
她知道除了需要學習新的技能知識外,還得時時審視自己的生涯資本並意識到其不足的地方,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目標。
除了攻克英語這一語言關外,在清華大學她還刻苦學習語文、歷史、國際關係等課程;在諾丁漢大學又專心攻讀了幾門特殊課,如採訪課、開會課以及演講課等。
永不言敗,一切追求最高、最好、最快,她的自信、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善於鑽研的學習方法,讓她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績。她獲得清華大學英語專業學士學位和諾丁漢大學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的碩士學位以後,2003年又被英國劍橋大學錄取,攻讀「奧林匹克和體育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方向的博士學位。
好性格帶來大機會
許多人在談到鄧亞萍的性格時總愛說到執著、投入和不怕挫折,似乎鄧亞萍的性格有著偏執狂的一面,然而,偏執狂帶來的總是某一方面的成功,真正的好性格是一種包容和平衡。
有過人生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人在職場中發展,會平行地遇到許多需要解決和面對的事情。比如說,工作、家庭,比如說競爭對手和朋友,比如說職場中的人際關係。
成功人士知道這些都不可偏廢。所以,鄧亞萍在作運動員時,會競爭國際奧委會委員,在國內出席各種各樣的場合,人們說,鄧亞萍很活躍。其實這樣的活躍不是成功帶來的,而是活躍帶來了人生的成功。
正是在包容和理性之中,鄧亞萍成功實現了職業人生的三次角色轉換。
從一個普通女子運動員到一個戰績卓著的世界冠軍。
鄧亞萍5歲開始學乒乓球,最終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登上了世界乒壇冠軍的寶座。然而,由於競技體育的職業特性和生理週期,再加上多年來的超強練習,腰、脖子和腳上的傷病困擾需要她重新進行職業定位。
從一名世界冠軍到一個出色的體育研究專家。
在國外總有人問鄧亞萍:「你們中國女運動員的成績為什麼比男運動員好?」,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正是這樣一個有意無意的詢問才有了鄧亞萍後來的理論課題研究——《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例子用的是中國女子乒乓球,她希望能夠有人真正關注中國婦女和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目前,鄧亞萍又在攻讀英國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研究課題是奧運會對中國的影響,就這樣她一步一步地塑造著自己國際體育專家的形象。」
從一名體育研究專家再到一個優秀的社會體育活動家。
鄧亞萍連續兩次入選國際奧委會擔任官員。在國內,她是全國人大代表,又是全國政協委員。2003年,鄧亞萍成為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工作,她所在的部門主要是負責國內外大公司接洽為北京奧運會爭取資金贊助。
鄧亞萍不但鑽研精深的體育課題,更是廣泛地參加社會活動,她曾經兩次參與了中國申奧活動。2001年2月她從英國返回祖國,擔起了申奧形象大使的重任,為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2004年,長達4.5萬字的英文版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出版,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為鄧亞萍的英文版論文作序中寫道:「世界是你的,因為你擁有開啟它的鑰匙。」

性格決定轉型
性格決定命運,鄧亞萍以自己的經歷印證了這一理論的有效性。
霍蘭德提出的「個性——工作相適應理論」認為,人的個性(包括價值觀、動機和需要等)是決定一個人選擇何種職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職業錨了。
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改變的,這一點在鄧亞萍身上表現得十分明顯。無論是在求學的過程中,還是在作運動員時,鄧亞萍總是認準了那個死理:付出超人的代價, 就有可能取得超人的成績。
在清華,鄧亞萍除了把自己的睡眠時間壓縮到最低限度外,連走路、吃飯時都在看書。她做作業和完成訓練課一樣,絕對是今日事,今日畢,毫不含糊。
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日子裡,她每天早上8點多從住地趕往學校上課。中午休息吃飯一個小時。下午3點半下課後,她又到學院的學習中心學習,聽磁帶,直到晚上8點鐘學習中心關門後才回住地。在住地,仍要堅持做作業和預習功課到深夜。
在諾丁漢大學,鄧亞萍修的專業是「中國當代研究」,這是個冷門專業,即便圖書館裡也不一定有相關材料,她必須在不同的圖書館和大學裡去找各種資料,每週都要開車走很遠的路。為了寫論文,鄧亞萍曾集中兩個月的時間把自己鎖在屋子裡,然後每天就著速凍餃子查資料、打文稿。
她知道除了需要學習新的技能知識外,還得時時審視自己的生涯資本並意識到其不足的地方,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目標。
除了攻克英語這一語言關外,在清華大學她還刻苦學習語文、歷史、國際關係等課程;在諾丁漢大學又專心攻讀了幾門特殊課,如採訪課、開會課以及演講課等。
永不言敗,一切追求最高、最好、最快,她的自信、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善於鑽研的學習方法,讓她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績。她獲得清華大學英語專業學士學位和諾丁漢大學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的碩士學位以後,2003年又被英國劍橋大學錄取,攻讀「奧林匹克和體育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方向的博士學位。
好性格帶來大機會
許多人在談到鄧亞萍的性格時總愛說到執著、投入和不怕挫折,似乎鄧亞萍的性格有著偏執狂的一面,然而,偏執狂帶來的總是某一方面的成功,真正的好性格是一種包容和平衡。
有過人生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人在職場中發展,會平行地遇到許多需要解決和面對的事情。比如說,工作、家庭,比如說競爭對手和朋友,比如說職場中的人際關係。
成功人士知道這些都不可偏廢。所以,鄧亞萍在作運動員時,會競爭國際奧委會委員,在國內出席各種各樣的場合,人們說,鄧亞萍很活躍。其實這樣的活躍不是成功帶來的,而是活躍帶來了人生的成功。
正是在包容和理性之中,鄧亞萍成功實現了職業人生的三次角色轉換。
從一個普通女子運動員到一個戰績卓著的世界冠軍。
鄧亞萍5歲開始學乒乓球,最終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登上了世界乒壇冠軍的寶座。然而,由於競技體育的職業特性和生理週期,再加上多年來的超強練習,腰、脖子和腳上的傷病困擾需要她重新進行職業定位。
從一名世界冠軍到一個出色的體育研究專家。
在國外總有人問鄧亞萍:「你們中國女運動員的成績為什麼比男運動員好?」,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正是這樣一個有意無意的詢問才有了鄧亞萍後來的理論課題研究——《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例子用的是中國女子乒乓球,她希望能夠有人真正關注中國婦女和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目前,鄧亞萍又在攻讀英國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研究課題是奧運會對中國的影響,就這樣她一步一步地塑造著自己國際體育專家的形象。」
從一名體育研究專家再到一個優秀的社會體育活動家。
鄧亞萍連續兩次入選國際奧委會擔任官員。在國內,她是全國人大代表,又是全國政協委員。2003年,鄧亞萍成為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工作,她所在的部門主要是負責國內外大公司接洽為北京奧運會爭取資金贊助。
鄧亞萍不但鑽研精深的體育課題,更是廣泛地參加社會活動,她曾經兩次參與了中國申奧活動。2001年2月她從英國返回祖國,擔起了申奧形象大使的重任,為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2004年,長達4.5萬字的英文版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出版,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為鄧亞萍的英文版論文作序中寫道:「世界是你的,因為你擁有開啟它的鑰匙。」
返回列表